茶,起源于中国,已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21日作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国际茶日”确定为5月21日,是由我国主导推动的,这是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将有助于我国同各国茶文化的交融互鉴,茶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同维护茶农利益。
提到茶,不得不提的,便是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唐代茶学家陆羽。他所作《茶经》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由此可见,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给予世界的重要贡献。
按照发酵程度,茶叶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绿茶:不发酵
白茶:微发酵
黄茶:轻发酵
青茶(乌龙茶):半发酵
红茶:全发酵
黑茶:后发酵
如今,与茶相关的许多传统技艺、民俗,也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茶技艺就多达好几十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遗保护体系中的最高等级,其包含十个门类,制茶技艺则属于“传统技艺”一类。本文仅重点介绍以下六种:
绿茶—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出产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北宋时期,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下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种茶制茶的最早历史记载。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时,也曾盛赞西湖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加工西湖龙井需经采摘、晾晒、揉捻、炒制等几道工序。仅炒制一道,茶农们便总结出如“抓、抖、甩、扣、磨、压”等十大手法。
白茶—福鼎白茶白茶产自福建福鼎太姥山,陆羽《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因成品茶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汤色清淡,味鲜醇,更适宜煮饮。其具有保肝明目,清热解毒,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白茶的制作工艺简单、自然,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其初制原理和工艺规程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白茶初制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再经精致工艺流程: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至此,色香俱绝,茶性清凉的白茶即制作完成。
黄茶—君山银针茶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其成品茶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有白毫,形似银针。君山银针香气浓郁,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杏黄、明亮清澈。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在《望洞庭》一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虽未提茶名,但却将得天独厚的茶园环境描绘得诗情画意。
君山银针的采摘与制作工艺要求严格,需经杀青、揉捻、初烘等多道工序。采摘素有“九不采”之说,且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春茶的首轮嫩芽,要求颇高。制茶过程中,“闷黄”为其特有工序,是指将杀青或揉捻或初烘后的茶叶趁热堆积,使茶坯在湿热的作用下逐渐黄变的特有工序。君山银针茶香气清,味醇甘爽,以“金镶玉”的美称于 1956年莱比锡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赢得了国际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青茶(乌龙茶类)—武夷岩茶(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其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市,是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的岩茶之乡。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原古树现存于武夷山九龙窠陡峭的绝壁上,仅存几棵,产量极其稀少。大红袍母株产自岩石之上,其茶叶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精湛的制茶技艺所造就的。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复杂,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其传统制作流程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需经过“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才能制成茶饮杯中色绿褐而鲜润,味香高而持久的乌龙茶中之极品。
红茶—祁门红茶祁门红茶简称“祁红”,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祁门产茶历史悠久,据说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其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尖秀丽;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叶底红亮,优质的祁门红茶茶汤会显“金圈”,即杯壁呈现一圈金黄色光带。祁门红茶的茶香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祁门香”馥郁持久。
传统的祁门红茶全系手工制作。制作技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括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祁红最具魅力的是其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之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其中又蕴藏有兰花香,芳馥持久,有“祁门香”之誉,祁红也因此而名列世界高香红茶之首。
黑茶——普洱茶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清代,普洱茶被列为贡品,朝廷增设官茶局专司有关的茶事。云南普洱茶主要产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勐海县等地,在当地茶工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这种技艺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茶叶采摘开始前必须先行祭礼,即向茶神行敬献仪式。仪式结束后,制作开始,制茶者按一定标准严格选择采摘地和采摘时节,遵照具体技术要求,以手摘方式采选原料。原料备齐后即进入杀青揉晒环节,以特定工艺将鲜叶加工成晒青茶。随后是蒸压成型,即通过蒸、揉、压、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将晒青茶制成各种成品茶。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除上述六大茶类外,广东潮州的工夫茶艺、浙江杭州余杭区万寿禅寺的径山茶宴、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三道茶、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油茶习俗等丰富多彩又融合了全国多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茶艺种类,在人们品茶之余,也为中国的茶文化增添了不少体验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个“国际茶日”时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也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与我们一起,从这个国际茶日开始,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资料来源:《茶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茶叶博物馆